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鐘鼎上,由于其材料的局限,難以廣泛地傳播,所以直至殷商時期,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層社會的百余人,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,這一切直到竹簡的出現才得以改變。
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,是造紙術發(fā)明之前以及紙普級之前主要的書寫載體,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復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后,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,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。它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里解放出來,以浩大的聲勢,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。所以,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,也正是它的出現,才得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,同時也使孔子、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。
竹簡的廣泛使用對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發(fā)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,因此,竹簡潛藏著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豐富底蘊。
竹簡的長短尺寸有一定的定制,一般與書寫的內容有密切的關系。凡是重要書籍或重要的事情,必須用長簡書寫。先秦時期的長簡為3尺,用于書寫國家的法令,故有“三尺法”及“三尺律令”的說法。西漢以后的儒家經典,如《易》、《書》、《詩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春秋》都是用長簡2尺4寸的竹簡書寫。而《孝經》用1尺2寸竹簡書寫,《論語》用8寸簡書寫,因這兩部書在古代屬傳記類作品。
竹簡由于面積小,寫字有限,一篇需要很多片,攜帶很不方便。《莊子·天下篇》說惠施多方,其書五車。因而后人形容人的知識廣博,用“學富五國”、“車載斗量”來稱譽。秦始皇每日批閱秦章“以衡石量書”,石為古代衡名,30斤為1鈞,4鈞為1石,每天批閱秦章上百斤。西漢名臣東方朔上書武帝奏文,用竹簡3000多片,由兩人抬著入宮。竹簡在當時使用之困難可見一斑。
中國古代最早的已知被稱為“冊”和“典”,甲骨文中就有兩字的像形。甲骨文中“冊”字像形“錯”、“擻”、“樣”,可以發(fā)現是描述一部書的形狀,參差不齊的豎筆,表示一根根的簡,中間的橫筆,則表示用以編綴的絲繩。從甲骨文中還知,商代已把史官稱為“作冊”?!暗洹弊窒裥我餐凇皟浴弊?,它現今作字典解,而在當時卻表示放在桌上,即放在受尊敬的位置上的一部書,同時進一步證明了商代已使用了簡策。西周時金文中也有“典”、“冊”,當時的簡策多用于記錄帝王的命令等重要內容。古代人把西周至秦漢時期的書籍,稱之為“方策”、“典籍”、“簡牘”。因為一篇較長的文章或一本書,一根竹簡當然容納不下,需要要許多根簡來收發(fā)室。為防止散亂,將許多根簡用絲繩編連起來,稱為策?!安摺钡谋咀謶切巫帧皟浴?,現今所謂的一冊書的說法源于此。聯(lián)結竹簡的絲繩(亦用牛皮)稱為編,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中提到孔子讀《周易》而“韋編三絕”,便是用牛皮連貫竹簡的明證。
傳說諸葛亮在赤壁苦思擊敗曹軍的良策未果,心下煩亂之時,只身前往當地竹海散心,而對浩瀚的竹海,諸葛亮頓覺心曠神怡,忽然一陣大風吹過,千萬根竹子隨風起伏,蔚為壯觀,諸葛亮一時似有所悟?;氐阶√帲氯伺鮼硪焕喥?,說是當地人所送,是當地人用竹材所制,因質地特殊,書寫起來特別流暢,又因用火烘烤過,可以長久保存。諸葛亮頓時豁然開朗,一條火燒曹軍的妙計悄然形成。
戰(zhàn)爭勝利后,諸葛亮特意到制作竹簡的作坊,一起將其工藝進行改進。從此,赤壁簡片大受歡迎,當地人為緬懷諸葛亮,將當地的簡片稱為“孔明竹”。
三代竹簡主要用于文書、記事、契約、書札等,古人把文書、記事之類的工作稱為“文簡”、“案簡”,把書札稱為“尺簡”。竹簡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,根據不同的具體用途,還有許多其他的名稱。比如“檢”是放在古代書寫、信函竹簡上面的蓋版竹簡,用于掩蓋字跡;“兩行”是用于書寫詔書的竹簡,一般長1尺,可容字兩行而稱之;“符”是皇帝詔命、政府法政令策用簡;“札”是用來書寫文字的小竹片,也是竹簡的統(tǒng)稱;“苫”是兒童習字的竹簡;“傳”是出入城關憑證的竹簡,一般長5寸;“箋”是讀書時用于記錄所作注釋的竹簡;“笏”是古代朝會時官員所執(zhí)的竹手板,有事則書其上,用以備忘,古代天子至士皆執(zhí)笏,后世惟品官才能執(zhí)之;古代寫于竹簡上的信則稱“書”、“簡”、“箋”。
從西周至漢代,書籍的主要形式是簡策,竹簡為我國保存了漢代以前的大量珍貴文獻。故而后世人把這個時期的書籍出版制度的發(fā)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。直至今天,有關圖書的某些名詞術語,及制作方法和書寫格式還沿襲著簡牘時期形成的傳統(tǒng)習慣。
春秋戰(zhàn)國,百家爭鳴,促進了竹簡文化的繁榮。孔墨顯學的崛起揭開了百家爭鳴的序幕,孔子在發(fā)展竹簡文化中作出了重要貢獻??鬃觿h定整理出的《易》、《書》、《詩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春秋》6種書等幾十篇儒家著作,都是寫在竹簡之上,而被尊稱為“經”的。
孔子的儒家學說的傳播是借助于竹簡文化,在中國文化史上,不僅儒家學說是由竹簡傳播的。而且從周至秦漢,甚至唐代以前的魏晉六朝時期,文化發(fā)展就成就也主要以竹簡為載體的積累、傳播、交流和傳之后世的。
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進步,文化日漸繁榮,竹簡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,于是紙張應運而生。公元二世紀初,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成功并獲得推廣,紙逐漸成為書籍的重要材料,但竹簡仍為官方正規(guī)文典,士大夫和上層社會仍以用竹書為榮。公元413年年底,恒玄代晉自立,曾頒布諭令停止竹簡使用。于是竹書使用時代結束,竹簡作為載書工具已完成歷史使命。自殷商始至南朝時止,竹簡作為書寫載體流行了2000余年。
- 上一篇:國畫四君子之竹:虛心有節(jié) 高風亮節(jié)
- 下一篇:竹子